新闻资讯
NEWS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Cisokan河流域,印尼国内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上西索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峡建设公司的能工巧匠,将成熟的技术、先进的经验带来这里,为当地电力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2021年9月,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印尼上西索凯筹备组正式成立。工程需要在2022年中国的春节前,同业主、测量工程师一起,完成三方联合检查以及征地红线的复核工作,确保正式签约后项目立即启动施工生产。随即,第一批中方人员14人进场开展工作。负责项目部外事工作的周春明是其中的一员。
村里的“外交官”
电站项目上下游沿线30余公里,工作面涉及2个社区,8个村庄。周春明开始学习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避免因文化不同产生误解。一些习俗禁忌,他都铭记于心。当周春明多次上门拜访时,他们不再简单地以握手回礼,而是微微鞠躬,将自己的额头轻轻贴在他的手背,抑或是握手后身体前倾亲吻他的手背,在印尼文化中,这是他们表示尊重与感谢的礼节。
“外部关系的维护是一直不能放松的工作,每个月我们都有不定期的回访安排。”周春明说。每个月至少一次的拜访是不能少的,一天下来,光是花在途中的时间就有七八个小时。这样的工作,他坚持了两年。周春明说:“去得多了,当地村民都认识我们,平时在路上见到,都热情地打招呼‘Apa Kabar(你好)’。有时他们举办婚礼、成人礼,都邀请我们去参加。”
默契的工作“搭子”
Cisokan河流域地处偏远,发展相对落后,上西索凯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建,为当地提供了难得的就业机会。经过多次的招聘、面试,一个名叫“SUGIARTI”的属地翻译出现在项目部的视线,大家都亲切地喊她“小田”。
小田曾是一名在中国工作过3年的印尼人,这个名字是她在中国打工时,一位中国“妈妈”给她起的名字。得益于在中国工作期间学会的中文,小田想找中国企业寻一份工作,先后就职于由中资企业承建的雅万高铁项目。项目完工后,当了解到上西索凯项目正在招聘翻译,而且是中资企业承建,她第一时间报名前来应聘。她认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友谊深化,印尼的中国企业会越来越多,就业机会也更多。她经常跟孩子、朋友说,一定要学好中文,这是一种能力。
因为丰富的工作履历,小田被安排负责项目部对外协调的翻译工作,自然就与负责外事管理的周春明有了更多交集。
外部协调工作形势复杂,周春明介绍,某一天晚上当地一群闲散人员聚集在项目现场,堵塞了进出口通道,致使砂石骨料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周春明接到电话,立马拉着小田赶往现场。两人一下车,就被人围了起来。借着现场的照明光,周春明一言不发,环视了一圈。终于,看到一个熟人,周春明带着小田上前沟通,两人互相配合,最终化解。
周春明性子直,有时说话会比较直接;小田了解印尼人的说话习惯,能巧妙避免误会和矛盾。两人共同解决了诸多难题,在工作中十分默契。
重于工作的朋友
在与附近村民相处的过程中,周春明始终坚持“用真心换真心”的处事原则。上西索凯项目时间跨度大,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他和小田挨家挨户上门沟通,给他们讲道理,说清事情原委。村民也很配合,积极进行搬家以及青苗移栽。过程中,项目部也会安排人员及机械设备配合村民搬迁,帮助他们的同时,也为项目的推进创造条件。
在农忙时,有些村民家中男丁外出务工,周春明就带着项目部职工下田里帮村民收割水稻,顶着烈日的暴晒,弯腰埋头苦干。收割完,回宿舍一看,脖子后边已被晒得通红皲裂。至此之后,项目部职工们走在路上,认识他们的村民会主动打招呼问好,有的则竖起大拇指,喊一声“Terima kasih(谢谢)”,一些村民也拿着一大把自家种的香蕉送给他们。
正如周春明所说:“虽然大家国籍不同,但是心意是相通的,真心换真心,他们一定会感受到。”
小田的“真心”则颇为直白,平日里穿行在各个村庄,对各村的老弱病残都熟记于心,有机会上门时,就提着几袋吃的用的去看望他们。
“目前,印尼上西索凯项目下大坝施工即将启动,随着施工的逐步展开,外部协调的区域又增加了两个社区、三个村子,协调对象也多了不少,这些都是未知的、需要我们去克服的。”面对日益艰巨的挑战,周春明和小田深感责任在肩。
媒体链接:http://www.hb.chinanews.com.cn/news/2024/1219/412828.html